首頁 > 大觀服務> 生命教育> 瀕死相關研究介紹> 瀕死經驗的文獻
瀕死經驗的文獻
     
  自古迄今有不少的典籍中可以尋獲瀕死經驗的記載: 
  《聖經》 中以賽亞書26章19節、但尼 爾書12章2節、歌林多前書15章35至52節、歌林多後書12章1至4節、提摩太前書6章16節、約翰一書1章5節、約翰福音8章12節、約翰福音12 章46節、馬太福音17章2節,可以瞭解光靈、靈體特質的描述,第二科林斯書簡第12章2至4節談到保羅的瀕死。 
  西元六世紀 的羅馬教皇格瑞蓋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也收集一些瀕死體驗的資料。 
  柏拉圖 的《理想國》,描寫靈魂如何脫離肉體,如何跟去世之人的靈魂相會、交談,如何藉護靈的協助使自己從物理世界轉化到另一國度。 
  《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th) ,描寫靈魂於肉體死亡後之經歷、死者的感覺,諸多敘述和瀕死經驗非常相似。 
  《靈界見聞錄》(Things Heard and Seen) 作 者艾曼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瑞典科學家,被譽為凌駕亞里斯多德、達爾文的北歐巨人,窮極各領域,包括物理學、天文學、醫學、經濟學、哲 學……他根據自己靈魂出體遨遊靈界所看到的景象,留下了宏篇巨著《我見過的靈界》,詳細描述了他在靈界看到的景象和其他生命溝通所得到的關於靈界的知識。 他的巨著後世產生重要的影響,許多著名學者對他推崇備至,包括精神分析學泰斗榮格、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美名詩人愛默生、英國名詩人布朗寧夫婦、德國 名詩人和劇作家歌德、日本哲學家和禪宗學者鈴木大拙、美國政治家和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美總統喬治‧華盛頓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皆深受其影響。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蒙(Albert Heim),由於自己的親身經歷NDE而開始研究,1892年提出研究論文。 
  1903年 ,英國作家F.W.H.麥爾斯著有兩卷本《人性及其再肉體死亡時的存留》。 
  1907年 ,詹姆斯‧A‧海斯洛波在美國發表《垂死者的幻覺》。 
  1926年 ,威廉‧巴雷特--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出版《臨終幻覺》。 
  1944年 ,卡爾‧榮格博士(Carl Jung),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瑞士的醫院裡,患心臟病的他經歷了一次瀕死經驗,在其名著《記憶、夢境、映像》(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有詳細的描述。 
  1959年 ,卡里斯‧奧西斯(Karlis Osis)——美國精神科醫師。通過分析詳細紀錄病人死亡過程體驗的調查表,在美國有216件,在印度有255件。從這些案例來比較美國和印度的體驗,發現最大的差異在體驗者臨終時所見到幻象的內容。 
  1972年 ,蘭德‧哈拉德桑(E‧Haraldsson)——冰島心理學家幫助卡里斯‧奧西斯,跨越種族和文化界限,把研究擴展到印度。他們合作出版《死亡時刻》(At the Hour of Death)。 
  1978年 ,喬治‧李齊(George G. Ritchle, M.D.)《死亡九分鐘》(Return From Tomorrow),記錄李齊醫生1943年,還是20歲的小伙子在軍中發生的瀕死經驗。1965年雷蒙‧穆迪這位公認的瀕死經驗教父還是20歲的哲學系 學生時,聽說了李齊醫師的不尋常體驗,請教這位醫術超群、德高望重的精神科醫師後,雷蒙為他倡言的死後世界著迷,這也是第一次聽到瀕死經驗,也算種下了日 後研究瀕死的因吧。 
  1978年 ,羅林斯--心臟科醫師《死門之外》(Beyond Death’s Door)。 
  1978年 ,麥可‧薩翁(Michael Soliom)心臟科醫師,著有《死亡的回憶》(Recollection of Death),開始研究瀕死經驗,以證明這種現象可以由合理的科學方式來解釋,他最初是持負面的,卻很快對此產生濃厚興趣。 
  1985年 ,瑪哥‧葛雷(Margot Grey)《鬼門關裡走一回》(Return From Death)。 
  查爾斯‧弗林(Charles P.Flynn) 《超越之後》(After the Beyond)探討瀕死經驗的後續效應及其宗教意義的書。 
  卡羅‧瑞勒斯吉(Carol Zaleski) --哈佛大學著名的神學家,發現在希臘、羅馬、埃及及近代西方神話和傳說故事中都有垂死邊緣經歷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