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報導> 2009年> 中國人該向外國人學什麼?
中國人該向外國人學什麼?
2009年12月24日 旺報【記者:盧葦/整理報導】
2009年12月24日 旺報【記者:盧葦/整理報導】
大陸《環球時報》採訪5位外國人,通過他們介紹美國、日本、多明尼加、孟加拉等國的經驗與教訓,來談談中國人最該向外國人學習或是引以為鑒的地方。
學加拿大為他人著想 艾倫.羅(Aaron Low),加拿大領事館衛生保健顧問: 煤礦礦難、學校校舍倒塌,以及剛發生的校園踩踏等事件共同暴露了如今中國社會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我認為這源於中國人不為他人著想。
行人和騎車人經常險些被車輛撞倒,年長者經常被追趕公共汽車的年輕人推到一邊,在雨中苦等計程車的人經常眼睜睜看著別人把車搶走。雖然這些情況在其他國家也時有發生,但卻很少到這種程度。
在印度、日本、英國等國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共識把每個人聯繫在一起:「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中國應當建立起一種號召力更強的禮讓氛圍,這會令僱主首先考慮員工的安全,建築承包商率先考慮到為他人、尤其是學生們打造一個安全幸福的環境。
學多明尼加維護傳統昆西.安格爾(Quincy Angol),多明尼加人,目前在北京學習工程學: 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中國應該更加廣泛地宣傳本國文化,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剛到中國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在最初的幾年,我並沒有接觸到真正的中國文化,直到我去了一些南方的農村。
相比之下在多明尼加,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反映出我國特有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宗教和傳統隨處可見。
人們來到中國,是為了看「中國東西」。西化的國際性大都市非常美麗,但再加上一些本土元素會更好。
學孟加拉減貧新機制 K.M.瑞哈.薩拉胡丁(K M Rehan Salahuddin),孟加拉人,目前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孟加拉鄉村銀行和默罕默德.尤諾斯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成功開展了小額信貸扶貧實驗,這一概念現在已經被推廣到100多個國家。
中國自90年代起接受小額信貸概念。至今有大量非政府組織正在運作小額信貸專案,但其流行度和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原因是小額信貸機構需要建立社會績效管理和評估體系,幫助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出臺更好的決策和規章制度。
通過執行這些政策、條例及規定,中國可以創造出更加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更好地應用小額信貸概念。這樣,中國人民才能減輕貧困,繼續支持政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而做出的努力。
學日本人愛惜糧食
小島寬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辦事處負責人: 我對中國的浪費現象有些擔憂,尤其是浪費糧食。我很開心能被邀請參加宴會並享受超級盛宴。在盛宴上,有時候食物多到只能在盤子上再堆盤子的地步。而在宴會結束之後,大量的食物被剩下。
在我小時候,我父母要求我不剩下飯桌上的任何一點食物。我媽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真浪費啊!」她的邏輯是:農民們種植稻米非常辛苦,作為感激,我們應吃光碗中的最後一粒米。
考慮到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發展速度,中國人的日常行為對全球環境影響巨大。如果中國和日本能共同保持「拒絕浪費」的想法,我們將創造一個生態型友好東亞環境。
別像美國人用信用卡
約瑟夫.科爾什科(Joseph Kirschke),旅居中國的美籍自由撰稿人: 長期以來,由於各種歷史及文化原因,中國人一直保持儲蓄型的消費習慣。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開始鼓勵人們使用信用卡,以改變傳統的消費習慣。在中國,信用卡的髮卡量為20億,這一資料是2006年的3倍以上。
現金是這個古老國家的主要消費方式,似乎難以預見到使用信用卡會帶來的巨大而長期的不良後果。如果想知道後果,他們可以看看美國。 中國的決策者們在管理和控制各家銀行信用卡制度時,多多少少需要思考上述問題。
資料來源: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