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生命教育> 瀕死相關研究介紹> 瀕死經驗面面觀
瀕死經驗面面觀
瀕死經驗是個謎、是個奧秘,永遠都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很少人否定它,可是對它的產生機理卻有多種學說:
▲現實體驗說 :認為瀕死經驗包含了由生至死的過程,而且也包含了正要進入死後世界的瞬間。是體驗了死後世界的一部分後又折返人間的。途中因為感受到被愛與喜悅,心中充滿了感謝,對死亡的過程或存在的毀滅不恐懼。相信死後自我意識依然存在。死亡只是一個過度。
▲腦內現象說 :認為瀕死經驗不是一種對死後世界的體驗,從開始到結束都只是死亡的過程。死後世界是不存在的,意識也不可能繼續存在。唯一保有意識的是腦部,因而隨著腦部的死亡一切將跟著結束。
支持“現實體驗說”的甘尼斯‧林將臨床死亡後經過搶救,死而復生的人敘述的瀕死經驗分成五階段:
第一階段:安祥和輕鬆,占57%。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占35%。
第三階段:通過黑洞,占23%。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10%
經歷者往往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而經歷過第五階段的經歷者會在身體、智能和精神三方面出現巨大的變化。
除了以上五階段的體驗外,其他科學家還發現經歷者有醒悟感、與世隔絕感、時間停止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支持“腦內現象”說的科學家提出另一種理論:認為這五大階段其實是人在死亡降臨的時候,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
第一階段:瀕死者的個體保存和防衛的本能。
第二階段:瀕死者不願過早死亡。
第三階段:實際上是瀕死者誕生記憶的復甦。
第四階段:瀕死者的自我安慰和幻覺性滿足,與親朋好友的歡樂是對死亡恐懼的迴避反應。
第五階段:瀕死者自身潛在的知識慾的發掘。
姑且不論“現實體驗說”或“腦內現象說”誰是誰非,我們本來就應該以開放的、無成見的態度去探討任何問題。在此,我將我極敬佩的腦神經之父威爾德‧潘菲德(Wilder Penfield)博士的研究及看法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潘爾德也是目前舉世公認帶領我們了解腦功能的最大功臣,1955年做了一項研究,發現:位於右耳上方,右顱腦垂體的西爾文裂隙(Fissure of Sylvius)受到電激,可以引發靈魂出體、遇到已逝的親人,甚至人生回顧等經驗。
他在年輕時認為人類沒有所謂的靈魂和獨立意識,他相信大腦的神經可以解釋所有人類的行為。支持身心一元論,認為心是腦的產物,心或意識能夠還原回腦 部,心或意識是屬於物質現象。可是,在研究了活人大腦50年之後,在他最後的著作《心智的秘密》(The Mystery of the Mind)中所說:「我改變我的主張,認真的甚至去相信人的意識,也就是心智,並不是可以被大腦機制所控制的。」、「對我來說、把一生奉獻於試圖發現大腦 如何詮釋心智之後,在證據最後的檢測期間,發現雙重主義的假說(心智和大腦是各自獨立的)似乎是比較合理的解釋,這真是令人驚喜的事。因為每個人都必須接 受他自己而不需要科學,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個人宗教信仰的幫助,所以我已有個人的信仰好久了。發現科學家也可以合理的相信靈魂的存在是多麼令人興奮 啊!」
大部分的科學家支持身心一元論,對在身體和大腦死亡後,仍有意識存在,能經歷了瀕死經驗的事,自然不屑一談或懷著成見,極狹隘的抨擊。不禁想到心理學 大師卡爾‧榮格被問到他是否相信上帝:他停頓了一下,然後說他不是相信,而是知道,因為他自己有過直接與祂相遇的經驗。榮格在自傳中,敘述自己的死亡經 驗,他在一次心臟病都要過去了,雖然這種感覺很痛苦,卻給了他很強烈的滿足感,因為不再有什麼事可以讓他渴望了。後來榮格知道他必須回到人世間,心情反而 沉重萬分。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榮格一直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而且看到最美麗的幻象,有過最美麗的體驗。榮格回憶道:「我覺得我好像懸浮在空中,好像安全地 睡在宇宙的子宮裡,在一片浩瀚無際的虛無中,但是有一股強烈的幸福感。我想:『這是永恆的幸福,這種感覺無法形容,真是太美妙了!』」榮格接著說這種幸福 或許可形容為「一種超越時間的狀態,在這狀態中,現在、過去和未來都合而為一」。
榮格曾以潛意識的同時性(synchronicity)來解釋潛意識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可以說死亡對他而言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恆的幸福。在馬斯 洛、榮格及一些有高峰經驗的人看來,認為死亡過程是一種「解脫」的過程,並不是一件恐懼、害怕及痛苦的經驗,反而是一種「甜蜜」的痛苦,一種快樂的解脫經 驗。
榮格在自傳中,敘述自己的死亡經驗。他在一次心臟病發作,瀕臨死亡邊緣時,覺得好像漂浮在離地球表面很遠的地方,快要離開這地球了。他知道一切都要過 去了,雖然這種感覺很痛苦,卻給了他很強烈的滿足感,因為不再有什麼事可以讓他渴望了。後來榮格知道他必須回到人世間,心情反而沉重萬分。接下來的幾 個星期,榮格一直處於瀕臨死亡的狀態,而且看到最美麗的體驗。榮格回憶道瀕死經驗的經歷者,不在乎別人怎麼想,只知道確有其事,根據直接經驗,從內心深處 產生的了解與認知。
▲幻覺 :有些人認為瀕死經驗是因各種不同的藥物、精神現象及心理壓力所引起的。摩斯博士在《跨過生死之門》書中,提出這些被宣稱會引起類似NDE體驗的藥物,以顯示兩者的差別。
--LSD:是大家熟悉會導致幻覺的水晶狀酸劑。經常引起離開身體的感覺,而且常常使人有宗教體驗。有不穩定的特性,導致身體形象的扭曲,對形態及顏 色的幻覺,有古怪情緒及想法。服用者知道是因用藥而不是真實體驗。NDE則認為是生動而真實的經驗。
--嗎啡、海洛因:服用者會噁心反胃、嘔吐、昏昏欲睡、精神無法集中、視覺減弱。確定自己因服藥引起幻覺,很少感覺真實。雖然有極樂或飄飄欲仙的體驗,卻沒有NDE的看到光芒或看到靈魂、天堂、上帝等具體形象或隧道經歷。
--「複製」藥物:大麻、古柯鹼、PCP、安非他命及巴比妥酸?等藥物,研究明顯顯示無法引起類似NDE的體驗。
--麻醉劑:哈洛森、塞瑞特、硝酸鹽、南比特不會引起幻覺。
--卡特明:麻醉劑中,卡特明由於它的反心理效果已不再被使用。被卡特明治療的病人經常有恐怖的脫體經驗,不像NDE那種愉快經歷。
▲暫時去除個人特色理論: 陳述有垂死體驗的病人,變得情緒化的遠離身體;對他們而言,生活失去了意義及衝勁,並且也失去了情緒及時間,而他們自己思考的過程似乎是奇特且不真實的。愛荷華大學的羅素‧諾易斯博士(Russel Noyes)支持NDE是暫時去除個人特色理論主要的擁護者。但是,就麥爾文‧摩斯醫師研究孩童的瀕死經驗案例中,尚未發現有任何小孩有去除個人特色的觀點。
▲出生的記憶: 卡爾‧賽根(Carl Sagon)是康乃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他解釋NDE為出生經歷所殘存的記憶。寫在他的暢銷書《布萊克的大腦》中,可是,南伊利諾大學的哲學教授卡爾‧貝克 利用現有的研究去探討嬰兒的認知,以及真正保留下來的有多少經歷,他推論小孩既沒有視覺能力也沒有心智能力去知曉或記得出生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摩斯醫師懷 疑:當一個嬰孩從溫暖而被保護的環境中拉出來,然後用剪刀切斷臍帶時,那並不是一個愉快的記憶。況且,NDE中的通道如隧道般寬敞並快速通往盡頭的光,而 出生的經歷,小孩的臉被產道壁所擠壓,當嬰兒離開子宮來到人間,根本無法看到任何事。
▲雙重人影幻覺: 是看到兩個自己的心理學現 象。這是真正看到自己鏡中的影像,這個影像有相同的穿著,而且它的動作都和自己的動作一樣,經常附加在實務上,所以如果他走到窗前時,看的人就無法看到窗 外。NDE的出體是:人在自己的身體外看到他自己,而且通常從上方透視,而且看到實體,雙重人影則是投射在實體的幻覺。
研究瀕死經驗25年之後的雷蒙‧穆迪博士表示:他自己在開始進入瀕死研究時,也認為這只不過是幻覺罷了,而幻覺出現的原因,也許是腦部缺氧,或生命垂 危時心理所產生的某種防衛機制,讓自己可以逃避眼前恐怖的現實狀況,創造出滿足自己願望的幻覺也不一定。但是,當你實際去聽一聽體驗者的經歷,立刻就明白 這種現象是不可能虛構的出來的。凡主張NDE是幻覺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曾經和體驗者見面並與他們交談。如果是和許多體驗者見面,並長期聽取他們的體驗 談,當研究者進行實地調查的時候,他們都感到科學上的說明根本不足以解釋這現象。幻覺和NDE其內容在本質上差異很大。幻覺的記憶會隨時間流逝逐漸變薄、 幾乎消失,最後想不出什麼具體內容,也沒有產生改變人生觀的動力,NDE就不同,不管時間過多久,它還是鮮明清楚,就像剛剛發生一般,也讓經歷者得到正面 的生命意義。
日本研究瀕死經驗的佼佼者立花隆先生在《瀕死體驗》書中特別將瀕死體驗和幻覺做了對照,也就是說,因藥物、麻醉劑而發生的幻覺,與瀕死體驗的現象,有相當的差異:
本質:
˙瀕死體驗者大多數認為是美好經驗,消極體驗者幾乎沒有。意識清晰、感覺正常、看到美麗世界。
˙幻覺引起相當部份是不愉快的經驗,充滿不安與恐怖。
知覺:
˙瀕死體驗者是精神正常時的體驗,是真實的。
˙幻覺劑體驗是精神異常時的體驗,不真實、知覺作用遲緩、識別力也變得奇怪、自己也明白。
脫體:
˙瀕死者的情況是體驗主體離開肉體,上升至天花板附近,存有意識,認為下方自己的肉體只不過是軀殼而已。
˙幻覺劑幻覺(氣胺酮)的情況是活著的自己,變成兩人。看著自己、與被看的自己一起活動,這與精神醫學所說的“自像幻視”相同。
心理:
˙瀕死經驗者不動搖。
˙幻覺劑體驗者動搖。
內容:
˙瀕死體驗的內容有條理,即使有個別差異,也是依循一定形態而展開。
˙幻覺劑體驗是支離破碎,荒誕不稽的遂漸開展妄想型。
▲腦內啡?說: 1975年,發現腦內具有與 麻藥同樣作用的物質,其中最強的β-endorphin-β腦內啡?,效力有嗎啡的十倍以上。麻州醫院的丹尼‧卡爾博士首次認為腦內啡?和NDE有關。他 說:我們大腦中有神經傳遞器,它和嗎啡或海洛因有相同的作用,這是由大腦製造的天然藥物。任何最重的壓力都會產生這些天然的腦內啡?,來減少大腦的壓力, 沒有人真正去測量這些腦內啡?,或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它們真的是因死亡的痛苦而產生的,還有臨死的壓力產生許多腦內啡?是可以理解的假設。“畢竟是假設,醫 學文獻中沒有證據顯示,死亡的壓力真的會在大腦產生大量腦內啡?”。卡爾的主張有很多缺陷,曾有實驗,即從體外注射腦內啡?的實驗,發現和瀕死體驗有兩大 明顯不同:
第一:意識狀態
注射腦內啡?時-患者想睡覺,意識模糊。
瀕死體驗者-肉體呈現睡眠狀態,內在意識清明,無論看見什麼,連細部都一清二楚。
第二:作用的時間
注射腦內啡?-效果可以持續相當長,為癌症患者止痛可達30小時。
瀕死經驗-無痛狀態及幸福感的持續,只在體驗中。
如果,無痛狀態及幸福感,是因為所謂的腦內啡?帶來的效果,在瀕死體驗結束的同時,那些狀態也結束,不是很奇怪嗎?
▲腦部缺氧論: 瀕臨死亡的人會出現呼吸不順、心跳不全等症狀,腦細胞因而得不到充分的氧氣供給。因此,缺氧狀態下的腦部無法保持正常的意識,甚至也會出現幻覺症狀,這就是引發瀕死經驗的主因。
美國耶魯大學兒科腫瘤專家丹尼‧考姆(Dianne Komp)報導許多瀕死兒童都有瀕死經驗,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兒童的大腦缺氧。摩斯博士在西雅圖兒童醫院對26位病危兒童進行調查,其中24位有瀕死經 驗,感受到充滿愛意的光或其他瀕死體驗。同時調查還有一百多位對照組的兒童病人,他們都有大腦缺氧,認為自己將死亡,其實只是病情嚴重但不至於死亡,結果 他們沒有一人有瀕死經驗。
▲類似顳葉癲癇說: 由智利的范安‧C‧沙瓦 迪拉‧阿基拉博士提出的。腦部化學物質平衡的變化,再加上血流量減少及缺氧的狀態,如此便引發顳葉及大腦邊緣系統癲癇的導火線。如果位於大腦邊緣系統的記 憶檢索裝置由此而陷入機能不全狀態,那麼過去的一些回憶便會一一浮現而產生人生全景回顧的現象。由於顳葉癲癇的發作,會引發脫體的現象並使人見到各種幻 覺。癲癇的放電現象在腦內會如同波紋一般向外擴散,如果一直擴散到視覺中樞的所在地枕葉,那麼便引發令人見到眩目強光。似乎感覺到顳葉癲癇和瀕死經驗有極 多相似的現象,可是,仔細比對,卻又發現仍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
密西根癲癇中心的醫療院長——E‧羅登博士,站在癲癇專家立場指出:
瀕死經驗者在體驗過程中的心情平合而安靜、癲癇病患不會出現如此心情。
強光的解釋:刺激枕葉所見到的是短暫且斷續的閃光,有點類似打雷時的閃光,瀕死經驗中所見的比太陽還要明亮,充滿愛與溫暖的強光。兩者絕對不同。
華盛頓大學的VoMo奈普博士曾提出有關幻嗅的問題:
癲癇患者會聞到焦臭味或腐臭味等令人不快的味道,只有不到10%的患者表示自己聞到令人舒服的味道。
瀕死體驗者所聞到的幾乎都是令人感到舒適的味道。
巴辛卡博士針對因心跳停止又救回來的病患調查:發現其中將近30%出現了大腦邊緣系統癲癇的後遺症。癲癇病患也會出現宗教上、哲學上、感情上的事後效果。對於超常態現象的經歷會有增加的傾向。所以兩者仍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