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生命教育> 瀕死相關研究介紹> 【今生來世】臨終前真有人生閃回

【今生來世】臨終前真有人生閃回

 |2022.08.07
 
臨終時,人生重要的片段有可能像「電影」一樣閃現。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生命結束前會出現人生走馬燈的說法,過去總認為這是虛構的,但有研究證實,人在臨終前,大腦電波模式確實和做夢、回憶時相似,由此可見,人死前會重現一生的回憶是事實。然而,臨終前,人生重要的片段有可能像「電影」一樣閃現的實證,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純屬偶然。

臨床科學實證

加拿大有一科學團隊本來是要測量一位87歲癲癇病患者的腦電波,但在其腦神經記錄期間,患者突然心臟病發死亡,這意外地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瀕死大腦狀態的記錄。此項記錄揭示了這名患者死亡前後30秒的腦電波情況,並且發現他的腦電波與正在做夢或是回憶時呈現同樣的模式。

研究小組發表在《衰老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文章寫道,這種大腦活動可能顯示,在一個人生命的臨終時刻,最後真的會「回憶一下人生」。研究者之一的澤馬爾(Ajmal Zemmar)博士表示,該研究團隊意外獲得有史以來彌留之際人腦活動的首次記錄。

 研究顯示,人臨終前,大腦電波模式和做夢、回憶時相似。圖/123RF

真實記錄腦波

澤馬爾博士表示,實際上這完全是偶然的,研究團隊事先並未計畫做此實驗,或是記錄這些訊息。「人生閃回」是否意味著,在臨終前能回想與親人的相聚,或其他美好的回憶呢?對此,澤馬爾博士認為這很難說。他推測大腦會出現的記憶快閃,可能是這一生快樂時光的情境重現,而不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但他認為,至於什麼值得回憶則是因人而異。

目前在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任職的神經外科醫生澤馬爾表示,在該名患者心臟停止向大腦供血前的30秒,他的腦電波與平時在執行高強度認知任務時的腦電波模式一致,比如集中精力、做夢或是回憶等類似的狀態。這一腦電波模式在病人心臟停止跳動後持續了30秒,通常在這個時候會宣布患者死亡。澤馬爾說,它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所經歷最後的一次回憶,死亡前的幾十秒在大腦中回放重演。

研究引人注目

該研究也提出了關於生命到底何時終結這樣的問題,是心臟先停止跳動或大腦功能先停止時?澤馬爾的團隊強調應謹慎看待,不能從單一病例研究得出廣泛結論。

2013年一項在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老鼠在心臟停止跳動後30秒,大腦仍有高水平的腦電波,與本次研究的結果相似,顯示類似情況或許會發生在不同物種,就如澤馬爾在他癲癇病患者身上發現的那樣。

澤馬爾說,這兩項研究當中的相似之處令人驚奇。他們希望透過發表這一項研究案例,為其他關於生命最後時刻的研究打開大門。澤馬爾認為關於人類的瀕死體驗,一般都具有某種神祕和靈性的成分,而這樣的記錄發現,正是科學家們迫切希望看到的論證。

 瀕死經驗可以讓人們重新思考死後意識延續的可能。圖/123RF

探索生命瀕死經驗

人們之所以對瀕死經驗感到興趣,多半是想透過它知道死亡的真實情境。據研究統計,有10%-20%的人表示有過瀕死經驗,因此這並非不存在的事實。然而,瀕死經驗是特殊情況下的正常現象,因此,瀕死經驗的回憶是對真實事件的記憶,而不是幻覺或想像的情景。

大腦與心意識

有多項研究指出,曾經在鬼門關走過的人,瀕死經驗讓他們能夠更充實地活在當下,而非沉迷在過去或未來的夢境中。

瀕死經驗讓人重新思考心識和大腦的關係,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人的大腦和心識似乎是同一個東西。不過,絕大部分有瀕死經驗的人表示,當時他們的大腦處在嚴重受損的狀態,自己卻可以從身體外面,看到自己周圍的事物,並準確描述當時的感覺。這些現象顯示,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心識和大腦之間的互動模式。

有瀕死經驗研究指出,大腦可能像手機收訊一樣,從心識那裡接收到思緒和感覺,並將這些東西轉換成身體可以理解和使用的電流和訊號。瀕死經驗讓人們看到在某些情形下,就算沒有大腦的作用,心識仍然可以運作地很好,縱使大腦的主要功能是處理思緒和感覺。

 生命結束時,是心臟先停止跳動或大腦功能先停止?圖/123RF

生命可否延續

瀕死經驗可以讓人們重新思考死後意識延續的可能,如果心識可以不須透過大腦而獨立運作,那麼大腦死亡後,心識就可能繼續存在。死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當今的科學研究可能還無法解答,或者沒辦法解釋。但是什麼原因造成死亡後某種持續的意識,讓人在瀕死經驗中,有辦法見到還沒有人知道的已經過世親人。也許未來,會有死亡後意識還能持續的合理論述。

總而言之,瀕死經驗不僅能改變當事人,也可改變其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是改變人們彼此之間的對待方式。因此,瀕死經驗讓人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而活得更有意義、喜悅、滿足。

此外,瀕死經驗對醫學也很重要,它提供了對於心和腦研究的重要線索。更重要的是,瀕死經驗讓人們知道何謂死亡,因此更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瀕死經驗讓人們知道何謂死亡,因此更珍惜生命,活在當下。圖/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