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2第15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傳愛博士─邱伯安
傳愛博士─邱伯安(Dr. FRANK C. Y. CHIU)
【深耕藝文‧傳愛萬里】

  全球第一位日本、台灣集韻研究雙料國家文學博士邱伯安,從小過目不忘、倒背四書,迄今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藝術哲理研究、身體力行,尤其特別感恩渡海大師黃君璧、溥心畬、張大千、金勤伯、吳詠香、牟宗三、林尹、潘重規、高明、張起鈞、宗孝忱、張其昀、林語堂、錢穆、吳經熊等滿堂名師傳秘笈,同時長久實踐人文道德關懷,抹去榮獲台南一中、台灣師大中文系、藝術系、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公費留學日本廣島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革命實踐研究院等全部第一名的榮耀,還婉拒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徵召第一批「吹台青」從政,隱居美國創辦「中國藝術研究所」,40年來如一日、桃李滿天下─撒播中華文化種子,還每年義賣畫作,長期默默義助16375位非洲貧童就學,而分別拿到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醫學博士的二位音樂家公子邱崇德、邱崇仁異口同聲:「爸爸是真正的隱士。」由是,邱伯安博士永懷恩師、深耕藝文、撒播藝種、義助貧童,不愧為「傳愛博士」。

人間幾歷飄霜雪
  邱伯安出生於1936年12月7日,先祖是隨鄭成功來台忠義之士,父親是天才型鄉村藝術家,自組樂團、自辦私塾,全力栽培邱伯安,而邱伯安從小即轟動南台灣─過目不忘、倒背四書。
  但生命無常,邱伯安讀初中一年級時,只有12歲,就喪失了慈父,和寡母過著十分艱苦的日子;一邊讀書,還兼做苦工維生。在農家收成的季節,小小年紀的他到旁人的田裡撿拾番薯、野菜、稻穗,甚至苦得在台南火車站撿煤渣,直到進了大學,他還擺過水果攤。但是這一段生活,卻將他磨練成一位重責任、惜名譽、堅強奮進的人。
  他自小就知書達禮。外曾祖父是位中醫師,又擔任過漢學老師,所以他8歲就開始讀三字經、四書、尺牘,而且反覆背誦,有的達十餘次之多。這些昔日摩挲的線裝書,仍然珍藏在書櫃裡,他的國學基礎就是這樣打下來的。
  台南一中畢業,他同時以第一名考取中興大學法律系與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為了完成先父遺志,他的母親也希望他成為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於是他選擇台灣師範大學。

早受多師傳秘笈
  當時台灣師範大學國學名師雲集,如林尹、潘重規、高明先生等,使他很幸運地從名師鑽研經、子、文學。在大學四年當中,他抱著腳踏實地的求學態度,珍惜每一分秒,於國文系之外,選修了美術系十幾個學分。英文系梁實秋先生的沙士比亞課程他更是沉醉其中。虞君質先生的藝術理論他也頗有心得。另外,哲學系、音樂系等,只要他有興趣、時間和精神,一定不放棄旁聽學習的機會。
  「就有道而正焉」,是他學習的另一種態度;凡是他心儀的教授,他一定想辦法登門求教。他認為自己沒有「背景」和「人事關係」,必須紮紮實實地學得一些學問,靠自己的雙手、腦子及所學的一切,成人成己,擔任宏揚國學地一員。
  1964年,他考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兩年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969年再以第一名考入博士班。在兩年內就修完學分,通過學科考試,而他在博士班畢業的半年前,就考取了公費留學的文學科榜首。於是,1971年的秋天,他前往日本,通過廣島大學博士班的入學考,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涯。
  在日本三年半的時間,他同樣是利用每一分秒,專心研究。幾乎有一年的時間,他一天只睡四個多鐘頭;如同在大學時代一樣,他想用最短的時間,求得最多的知識。課餘,他除了廣交日本漢學者,及請教漢學前輩之外,還努力去蒐集中國古書的珍本。如:宋本廣韵、集韵、韻鏡、莊子、文選集注等在中國所亡佚了地善本書。同時,他也注意到了日本的社會及文化形態,如陽明精神的影響等,作為研究中日關係的參考。在三年半的留學期間,他曾應邀演講多次,出席日本漢學會議十餘次,宣讀六篇論文,同時介紹我國文化及當前的進步情形,被推舉為廣島大學二十二國留學生首席代表。

千山登陟廣胸襟
   邱伯安憑著深厚的國學根抵,嚴謹的研究態度,好學不倦的求真理精神,進軍國際華學領域;六十餘年如一日,對於經、子、文學有專門著作,於聲韻、訓詁、考據方面,尤為專精。已出版的著作有「陳拾遺全集校注」、「陳伯玉年譜」、「集韵研究」、「韻境新校注」、「文選集注研究」、「中國思想之研究─道家與道教」、「韻境與廣韵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思想大綱」、「日本華學研究」、「現代日本華學論文集」、「論語講疏」、「孟子性善說探源」、「尚書人理學」、「莊子哲學體系論」及「邱綮鐊畫集」、「宇宙抽象創作集」等,單篇論文數十篇,如「日本華學研究述略」、「文選集注所引文選鈔研究」等。其中專著「集韵研究」已再版發行國內外,曾被美國學者薛爾曼(Goseph Sheelman)編入1970年以來亞洲論文目錄及「關於中日韓博士論文目錄」,在聲韵學上的貢獻,廣為美、日、韓各國所參考。
  邱伯安的畫集及「文選集注研究」更銷行海外,甚受國際漢學者的重視。「文選集注」是邱伯安在日本訪求流散東瀛的佚籍,從事研究的成績之一。從1971年冬天,他就著手考證這部一百二十卷古鈔本文選殘卷,廣蒐現存的宋代刻本,加以比較、校勘、辯證,結果證明此鈔本乃我國唐代寫本,推翻了日本人編鈔的說法,也給羅振玉先生所提出中國或日本鈔寫的兩種假設,予以小心求證和斷定。所以他在廣島發表了一篇文選集注寫本年代考證的文章,便使日本漢學界大為震驚。之後,連續在日本及我國發表了四篇論文,1977年,他應邀前往韓國講學,經過日本,出席大阪召開的日本全國性「第廿九屆中國學會議」,在席上宣讀了「文選集注寫本年代續考」論文,獲得全體與會學者一致的讚許,終於使日本學界相信了邱伯安所提出的唐寫本論點,而使此古鈔本成為研讀「文選」的最寶貴資料。
  邱伯安繼續校勘傳刻本文選的錯誤,完成十冊廿四卷文選集注校勘記,為歷代文選學做一番總清理的工作。「文選集注研究」第一冊出版後,曾受到日本學界的重視,像九州大學文學院長兼中文研究所所長岡村繁,便來信稱讚,並說這本書「考證覈實」,令他「感佩不輟」。
  邱伯安不僅精於聲韵考證的學問,對於中國文學,他積多年經驗,舉出六個研究的方法。一是立根抵:學習的過程必定先培其根本,然後發其枝葉,根茂而後實蕃。二是諳書目:其中包括有歷代經書、近世論文目錄兩種。三是辦源流:文學的流變如水然,能辨明源流,自然就能得到旨趣。四是博群籍:除了中國文學作品之外,他如邏輯、美學、心理學、文藝理論、西詩等,比較其優劣,擷長補短。五是明方法:有分類、統計、比較、考證……。六是求專精。

畫筆堅持貫古今
  邱伯安自幼秉承父親的藝術遺傳,初中時便在畫壇嶄露頭角。「鄉村」、「母與子」等作品參加畫展,連續獲得「南美展」入選佳作。曾為學校繪了一套名音樂家人像素描,成為學校的珍藏。
  大一時,他對畫畫更是沉迷。每當下課鈴響,他便趁人不注意的當兒,偷偷溜進美術系同學上課的教室,聽取名師的指點。一年以後,這個常在美術系教室進出的外系學生終於引起助教的注意,願意幫他辦理國文系轉出時,潘重規老師卻勸他不要轉,因為他在國文系的表現同樣出色。
  當美術系助教將他的情形轉告系主任黃君璧時,黃主任即刻表示願收他為弟子。這樣,他又拜國畫大師金勤伯、吳詠香、孫家勤為師。當時,他家境清寒,無力購買畫筆,曾以「母子筆」之粗筆畫出精緻的工筆仕女畫,令老師們大為詑異紛紛贈送他畫筆及畫紙,於是他的藝事大進,一時傳為佳話。另外,像溥心畬、譚淑、李漁叔及張大千等畫壇碩老,他都曾請教過。
  大學畢業前後,他就參加了幾次全國性的畫展,並且獲得優勝,1960年美術節並應邀參加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慶祝畫展。
  他早期的畫擅長山水、工筆、仕女及花卉。六十年到日本留學之後,多畫寫意,並創作潑墨與彩墨畫。他在研究餘暇,遍訪名山勝水;山影嵐氣、楓紅柳綠盡活現在他筆下,美不勝收,如「紅葉谷」、「潑墨楓」等,筆法新穎,畫境清幽,獨具一格。接著他又由工筆仕女、白描人物、傳統山水、花卉、蘭竹、潑墨等,綜合所有筆法,創造出他獨樹一幟的抽象畫。
  美國聖約翰大學的梅納德博士,看過他所畫的十多幅抽象畫時,大加讚美,稱他的畫是「道地的中國抽象畫」,並建議華岡博物館為他開個展。於是,一次成功的「邱棨鐊教授國畫展」便在華岡博物館揭幕了。
  在華岡展出期間,當時張其昀創辦人,名畫家金勤伯、田曼詩、歐豪年、高逸鴻及法國戴固、美國白之博士等人都對他的畫讚譽有加。令藝壇人士欣喜的是,又增添了一位文人畫家。
  中國文人畫的特色,在於能把思想和感情投注到作品裡,然後再創造出一個美感的世界來。不是徒具形式,不光以技巧取勝,而是用精神表現出畫的意境來。而做一個文人畫家更不容易。他必須具備繪畫的技巧,清純的靈性,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思想與學養。而邱伯安的作品,正如林琴南所說:「作畫有書卷氣,非文人自高聲價也;亦構思落筆,不落俗耳。」亦如清人唐岱所謂「胸中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學,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
  邱伯安的畫展出之後,韓國建國大學博物館便邀請他前往舉行畫展,並發表演講,講題是「中國文學與繪畫─論中國文人畫」。不料這個消息為我國駐韓大使館孔秋泉參事知道後,立即邀他見面,要他在大使館舉行畫展。我大使館在一天之內,印發了五百份請帖,三天之後,畫展順利舉行。揭幕的當天,當時朱撫松大使親自為畫展剪綵;並舉行酒會,有中韓貴賓及各大報記者近百人參加,場面熱烈。展出期間,有觀眾三千餘人,佳評如潮。韓國報紙並稱他是一位學者畫家;權威的「展示界」美術畫刊,也評價了他的畫風以及他對中韓文化交流的貢獻。
  過去,一般人或許只知道邱伯安是一位篤實的國學者,其實,他既是一位傑出的「學者畫家」,也是一位詩人。他自小就喜歡背誦唐詩,常有奇思幻想。及長,舉凡詩經、楚辭、歷代詩詞、英詩、印度詩聖泰戈爾、奈都夫人詩劇等,無不涉獵。他所作的詩清麗雄健,近體詩有「玉翰堂詩稿」兩卷,詩中如「窈窕弄清影,秋晚山道深,迎風登石徑,落葉滿懷襟」、「隔海哀鴻驚客心,文章濟世信當今;忍將歲月拋兒女?觀海樓台獨慨深。」、「四海誰與知皎潔,松間獨照倚欄干」、「悠悠世局何堪問,聊效鵬鷯夢莊周」等句,均飽含憂時憂國之懷。而他的山水詩往往與畫境相輝映,且都是先詩後畫的。陳立夫先生在邱伯安畫集的序言中說:「胸中丘壑益廣,詩情畫意,自然流露於赭墨之間」,畫家李沛先生也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評論他的畫境與詩境。
  他早年又醉心於徐志摩、劉大白以及英國湖濱詩人的作品,受了浪漫派的影響,於是在近體詩外,從大學即開始寫新詩。六十多年來,寫了一千多首。雖然起初志不在發表。但後來受某一文藝詩刊的催促,發表了「詠十一月楓」、「徜徉」、「荒林」等幾十首,均才氣縱橫,洋溢著熱情。由胡品清教授英譯的「歸真之歌」(Retum To Purity),描寫渴望超昇的心靈,如何嚮往著一個純真、「不著塵氛」、「不染煙火」的夢幻般的境界;如何地想皈依「一個世外地涅梵」,飄向「汙濁之外/驚慌之外/物類之外」與永恆。他為詩壇開創了一種清新明麗、詩境高遠的風格。

願將一得報士林
  最難能可貴的是,邱伯安婉拒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徵召第一批「吹台青」從政,隱居美國創辦「中國藝術研究所」,40年如一日、桃李滿天下─撒播中華文化種子,還每年義賣畫作,長期義助16375位非洲貧童就學。邱伯安常常自勉勉人,逆境苦學,更能激發自立自強,他深有所感:人間惟有教育能改變一切。他雖鑽研中華文化成就非凡,卻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左手做的好事,不給右手知道,所以長期認養非洲貧童,足足守密了40年。回顧31歲時,邱伯安與音樂家卓少蘭共結連理,邱伯安戲稱這是一段沒有「不平凡」的婚姻,沒有高潮迭起的愛情火花,只有中國傳統的媒妁之言,但也因缺乏不凡,而使他們在婚後更惺惺相惜,卓少蘭崇拜邱伯安的文學、繪畫造詣,邱伯安欣賞卓少蘭的音樂才華,卓少蘭稱邱伯安是她的「白雪賞音」,夫妻鶼鰈情深表露於生活自然舖敘中。
  邱伯安始終認為家庭價值就是一切,這也是人類生命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古今中外四大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永續不斷,關鍵在此。他奉勸全球青年人,不必太在乎高官厚祿、不必太計較成功失敗、不必太依賴手機網路,應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尊重與關懷,應多一點夫妻的和諧、家庭的溫暖,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