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1第14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生命導師─馬叔禮
生命導師─馬叔禮(Ma Shu-Li)
【深耕文化‧日月同光】

  25 年前,馬叔禮辭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隱居新北市新店山上,遠離塵俗,潛心研究學問,與學生一起創辦「日月書院」,以傳統私塾授課方式,落實孔子、老 子的「全人教育」,講易經、談論語、吟詩詞、話文學、道人性,對中國正體字多有創發深解,立志發揚中華文化,找回生命之美、文化之愛,即使生活平淡、清 苦,也不改其傳道、授業、解惑的喜悅。他曾五獲《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散文、小說獎,曾任《三三集刊》主編、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著有《火車乘著 天涯來》、《老子智慧推開21世紀大門》、《文明之劍》、《有龍來儀》、《易經讀本》、《走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人生大觀》、《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等30多種大作。由是,馬叔禮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重現中國私塾民間講學典範,傳播經典的智慧,實踐生命的學問,如履薄冰素讀原典、兢兢業業 樂於分享,深耕文化、日月同光,不愧為「生命導師」。
 
【素讀原典‧樂於分享】 
  馬叔禮老師花了25年的時間寂寞獨學,用「格物」的治學方 式,體悟出孔孟老莊等「大學之道」的方程式,並用了25年的時間致知,以最淺白、最生活化的語言,把經典文化博大精深的學問,在書院私塾民間講學中演繹承 傳,為孔孟老莊等先聖們─揭開學問的真相。在這樣價值錯亂的時代,一切向錢看,造成全球金融海嘯一波又一波,世界新的文化復興,已從中華文化復興基地台灣 出發,馬叔禮非常感恩因緣天成,深具歷史意義。 
  馬叔禮老師廢寢忘食,讀通中華文化源頭─易經。馬老師表示: 易經是由老祖先伏羲面對自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感通,進而由周文王、孔子跨越時空,用接力賽的方式所完成,是帝王學之眼,是中華文化與學問的根源。華 夏文明,是人類四大古文明中─學問化最深的民族,易經不僅是中華文化資產,也是人類文明遺產。 
      馬叔禮老師顛覆:千古以來,大家認為孔子最偉大的學問─是論 語的刻板印象,馬老師提出證明,把大學、論語、中庸、禮運大同篇裡,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語,和象理數合一的易經,接上根、通上電,讓那些經典名言活起 來。重現當年,孔子為顏回等大弟子─講解天人合一的易經天道現場,追本溯源,猶如黃河宣言;大哉文化,浩浩蕩蕩。 
  最難能可貴的是:馬叔禮老師素讀經典、樂於分享,馬不停蹄,奔走兩岸,不經商累積兩岸物質財富,只為文化累積兩岸精神財富。 
 
【提倡詩中花博‧寓文化於生活】
  馬叔禮老師,長年與一群學生相依相守,潛心作學問與講學。他表示,現今推行文化創意,但「創意」太多、「文化」太少,他認為文化不能速成,而須累積。 
  台北市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馬叔禮表示,這項活動創造就業、觀光潮、經濟發展,但活動結束後卻無法留下文化累積。馬叔禮建議台北市長郝龍斌,許多古人都以「花」題詩,不妨舉辦「詩中的花博」,讓民眾可一邊賞花、一邊吟詩,讓文化變得很生活化。 
  馬叔禮於1977年曾和朱天文、朱天心姊妹合作創辦《三三集刊》,成員中以馬叔禮年紀最大,被稱作「馬三哥」。在那段藝文狂潮中,馬叔禮是一個沉穩內斂的作家,也曾多次榮獲過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散文、小說獎。 
  馬叔禮一生只對兩件事情最感興趣:寫作和教學。他認為,文學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自己所思所想、人生經驗皆可變成小說、詩詞或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不過,過去馬叔禮已得到寫作的快樂,現階段他專心講學問道。 
  25年前,馬叔禮離開當了6年半時間的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隱居在新店山上,遠離塵俗,他說,「當時只想要潛心作學問和講學。」 
馬叔禮打破學校教學的觀念,他和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如父如兄。他表示,現在的老師和學生沒有太多感情,速成的念完書就畢業,但他認為,真正的讀書態度,應該是老師和學生都很熟,平時在生活上也有學問可教、可學。 
  近幾年,馬叔禮大多在由他與學生們成立的「日月書院」講課,推廣中國文學,傳受以「易經」、「論語」、經典詩詞為主的內容,同時推廣孔子思想。 
  滿口盡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馬叔禮,在狂躁暴亂的快節奏社會,看似不合時宜,但藉由他在講述易經、小說、文學,卻又讓人心得到安寧。 
儘管隱居多年,馬叔禮仍對時事有所見解,他表示,現今社會不斷強調文化創意,但「創意」太多、「文化」太少。他認為,現代人只把文化當成速成品,忘記文化應該是長久的累積與蘊含,也忘記寓文化於生活。 
  惟有把文化融入生活,才能可長可久。 
 
【古代書生‧現代人師】 
  馬叔禮以「春天來了」比喻創作這件事,讀者看見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但百花僅能見證春天,卻不能保證春天;所以今日之要務,應當是去開創一個時代的新思潮……。 
  就算穿著皮夾克,仍掩不住他那股從水墨畫裡─走出來的古代書生氣息,加上現代人師的典範。 
  近十年來,馬叔禮多在日月書院開課,講授內容主要是《老 子》、《易經》、等古籍,但範圍涵蓋《論語》、詩詞、小說、歷史、政治、兵法……什麼都教,系統完整,他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雖然一周只上兩堂課, 但一整個星期教室都是他的,可以隨時來走動。教室後面有廚房可以烹調,上完課即可師生交流,繼續泡茶聊天。也有的學生直接到馬叔禮家中上課,上完課再一起 做菜、一起吃飯,一上20年,師生雙方都樂此不疲。 
  其中,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表示,馬老師的學問很特別,因緣也 十分玄妙。馬老師某次掉了《易經》筆記,多年來研究的心得和密密麻麻的紀錄都不見了,只好用盲人下棋的方法,冥思卦和爻的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久久之後, 竟然悟出了─當年孔子如何以卦辭和爻辭貫穿卦和卦、爻和爻的神經系統,解出一套中國宇宙觀和文化論點。 
 
【大家都來培養現代蘇東坡】
  馬叔禮老師總是一再表示:他一生當中永遠對兩件事情著迷:一是寫作,一是教學。 
  1977年,馬叔禮與朱天文、朱天心等人成立《三三集刊》, 當時成員中以馬叔禮年紀最大,被稱作「馬三哥」;他大學畢業後剛開始創作,由於面臨生活上的壓力,但又不願放棄寫作,於是參加文學獎來解決生計問題,同時 還可兼顧三三集刊與三三書坊。他說,文學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自己所思所想、自己的人生經驗皆可變成小說、詩詞或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不過,若與李白、陶 淵明等古人相比,則差之遠矣!曾在耕莘文教院擔任寫作班主任六年半,帶動耕莘寫作會,聘請過大約四百位老師,舉辦過數百場演講,招收過的學生高達數千 人……他感慨這種種輝煌經歷,多半偏重於創作本身的技術層面,講究文字運用、風格主義,卻缺少了時代背景的思想與文化基礎。 
  在這個專業分工切割得太清楚的世代,學生缺乏融會貫通的能 力,以致一般人只有職業、事業,而沒有「志業」─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因此不可能再出現像蘇東坡這類的文豪─信手拈來都是傳世佳作,又從政、又懂水利(治 黃河),不僅詩詞書畫精通、開創詞的格局,即使政論文章也寫了數百篇且擲地有聲。因此他要振興一種真正大格局的教育,熔詩畫禮樂春秋於一爐,文學、藝術、 哲學、政論不分家。 
  不論如何,蘇東坡永遠活在我們中心,結合現代科技,紮根中華文化,不難培養更多現代蘇東坡。 
 
【把正體字的愛傳出去】
  為解讀經書,馬叔禮著手研究中國的文字,解開了中文的造字原理。中視的《全民大講堂》節目,播出各界學者專家講座,馬叔禮錄了一集〈方塊字的靈魂〉,就是在講國字的藝術。 
  說起文字,馬叔禮對簡體字的痛心溢於言表,他說那是「錯簡 字」,而我們使用的所謂「繁體字」應正名為「正體字」,因為「正體字」已使用兩千年了,讀經書、寫毛筆、文化傳承,都要使用這正統的「原文」。對岸許多學 者也逐漸體會到這個問題,可惜沒有人能夠清晰地告訴他們,那些「錯簡字」錯在哪裡。譬如「寧」字,由寶蓋頭、「心」、「皿」、「丁」組成,寶蓋頭代表家, 「丁」是男人,「皿」是器皿,心若不靜,器皿內的水會灑出來,所以心要安才有「寧」;簡體字的「寧」寫作「宁」,沒有心,如何安寧?又,開門的「開」,簡 體字把門拿掉,試問沒有門怎麼開? 
  中國文字是漢代所造,其中許多字是根據孔子講的話來造的。馬叔禮在白板上寫下「直」、「植」與「值」三個字,他說,種樹一定要讓樹「直」,如果樹歪了就長不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也是 「直」,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正直的人是「值」得信賴的,「值」字就是根據孔子這話而來。 
  無論《老子》、《易經》、《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莊子》、人生境界或文字研究,馬叔禮都是用「格物致知」地方法,自己去思考出來。他說,現在的學校教育都講「師承」,很難再領會「格物致知」 的方法;其實人生下來,都有感受天地萬物的直覺能力,可惜現在都受限於僵化的知識傳遞;雖然知識能夠很快速地教導人有思想,卻也很快速有效地限制了一個人 的思想。光是看現在小孩寫字一事,就不難發現:目前的學習方式大有問題,一是錯別字太多,二是不懂字的原理、對文字沒有感情,難怪現在人的文字能力越來越 弱、整體程度下滑。馬叔禮遺憾地表示,如果能用他的方法來教,孩子們必定會對文字產生興趣,而且對文字會有感覺,對將來寫作大有助益。 
  馬叔禮老師一再表示,我國的正體字,每個字都有靈魂,每個字都活生生的,每個字都有愛,何只是國寶,更是人類文化遺產,人人應該把正體字的愛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