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6第1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馬紹爾原民先驅—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
馬紹爾原民先驅—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
【守護文化˙肩負使命】
若在未來的日子裡,有人提起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我希望大家聯想到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我─艾森˙克倫!因為,引領獨木舟的振興之路,是我的使命!
-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
【守護文化˙肩負使命】
若在未來的日子裡,有人提起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我希望大家聯想到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我─艾森˙克倫!因為,引領獨木舟的振興之路,是我的使命!
-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
守護傳統文化˙翻轉島民宿命
位在靠近赤道的北太平洋島國─有太平洋明珠之稱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其都市擁有全人口數的75%,53,000市民,其中青年失業率高達6成。
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為WAM Program(The Waan Aelon in Majel Program)的執行長,對於艾森˙克倫而言,解決本國國民文化認同的問題、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技能是關鍵。
因此,他所創辦的中心,即是以提供就業機會為宗旨,利用當地文化資產,學習獨木舟建造課程以及其他相關社區學習項目,WAM中心所推廣的這些課程計畫,目的其一為,保護及推廣馬國的傳統造舟手工藝及技術;另一方面,也幫助當地高輟學率與高失業率,提供市民們另一謀生方式。
為保護並推廣馬國的傳統─造舟技術,不遺餘力的艾森.克倫,早在23年前,便開始推廣WAM Program;在工作期間,發現有許多民眾及小孩圍觀,此時他察覺,圍觀群眾中,有些許是學齡孩童,但他們卻於上課時間,未至學校上課,經詢問後,了解到這些孩童因家庭因素、或入學考試未通過,因而無法繼續升學。
艾森.克倫認為輟學孩童的未來甚為堪慮,遂開始教授這些學童們學習一技之長─造舟技術。
另外,艾森.克倫依據大多數氣候專家預測,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使馬紹爾群島於本世紀末無法居住,因此他開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等相關議題,艾森˙克倫亦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隨馬國政府官員赴巴黎參加「2015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第21次締約方會議」、以及「《京都議定書》第11次締約方會議」。
艾森.克倫也表示,馬國在2015年上半年雨量充沛,惟下半年開始雨量急遽減少,直至今(2016)年上半年更遭逢極為嚴重之乾旱,實為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劇之國家之一。
為了地球、氣候、、環境、文化以及青年的未來,包括獨木舟的繼往開來,艾森˙克倫奉獻出一切,他現在更如火如荼的遊說立法部門─關於馬國禁用保麗龍餐具法案,期許能為馬國永續發展盡最後一份心力,不愧為「原民先驅」,從全球2459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6年第19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獨木舟的啟迪先師
1968年,艾森.克倫(Alson J. Kelen)出生於瓜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的伊拜島(Ebeye Island)。瓜加林環礁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環礁潟湖,美國在此地部署太平洋上的雷根彈道飛彈基地。
艾森.克倫二週大的時候,就被出養給外祖父的妹妹,也就是外姑婆。馬紹爾群島的習俗中,假如某個家族成員膝下無子嗣,則大家族裡,其他有子嗣的成員,就必須出養小孩給那位無子嗣的家族成員。
當地將此種出養的方式稱為「jokon」,意為「拐杖」,令人聯想到老人拿著拐杖以輔助行走的畫面。這是因為被收養的小孩長大後,就會成為收養父母的「拐杖」,照顧收養父母並報答照顧之恩。
1974年,全家搬到比基尼環礁(Bikini),在比基尼環礁上,居民沒有電視,唯一的聲音是海浪拍打著對濕砂、微風通過棕櫚葉,以及椰子殼劈裡啪啦地沙沙作響。
所以每當夜幕低沉,艾森的父親會把自己的手臂當成枕頭,讓艾森躺著,並要艾森閉上眼睛,給艾森說著有關獨木舟與航海的各種故事。
建造獨木舟技術,在比基尼環礁上就像傳家寶一樣,是一代傳一代的;但一直到了20世紀上半葉,馬紹爾群島相繼被德國、日本及美國占領後,原本是帆船文化堡壘的比基尼環礁,變成了美國政府核試驗的中心,而如同傳家寶的獨木舟文化,也就逐漸消失。
艾森來到比基尼環礁之前,從沒看過獨木舟,更沒看過豬!艾森之前是在比基尼環礁西南方的沃特環礁(Wotto Atoll),第一次看到豬,他記得那隻豬好大。伊拜島上沒有這種龐然大物!
艾森的祖父會親手打造獨木舟,艾森當時六歲,他看著祖父製作獨木舟的過程,引起對獨木舟的興趣;獨木舟打造完成後,艾森老想翹課去搭獨木舟航行出海,去體驗海闊天空,男兒志在四方。
取代GPS定位的馬紹爾波駕駛
比基尼環礁,是傳統馬紹爾航海樞紐。在過去,青年男女要學習「波駕駛」,他們會先蒙住眼睛,漂浮在海洋上,並感受他們身下的海浪,如此,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海流的驟升與下降。
馬紹爾的這項波駕駛傳統文化,不是利用普遍依靠天空上的星星來尋找海上位置的方式,而是由人類學家所稱為的「波試點」系統,來定位方向。如此,以後若不小心在海上迷失方向,經過波試點訓練的島民,就可以直接閉上眼睛,用波的反射、折射,還有靠感受海洋本身的方向,來確定陸地的方向。
在艾森的童年歲月,都是與父親一同出海捕魚的記憶,也因為這些經驗,激起他對獨木舟航海的興趣,只不過艾森的母親,仍然不允許艾森獨自一人駕舟出海。
捕魚與航海,便成了童年時期的艾森所認為最了不起的大事情。父親在晚上說起獨木舟的經歷時,艾森總會興致勃勃地聆聽。有時學校老師也會帶著學童演練島民的捕魚技術,作為當日課程的一部分,艾森至今依然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很開心!只可惜,好景不常。
漁業生活轉變為陸地生活
在1978那一年,有三艘船艦駛抵比基尼環礁,船上的人是美國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的行政長官,他們來和艾森的祖父談話,他們希望把比基尼環礁的居民遷到其他島嶼。當時的艾森只有10歲,以為這些人是來找他家人出海捕魚的,因此總是很期待這些船艦能再次來到島嶼上。
不過,一段時間後,艾森和其他島民一樣,開始打包衣物、帶著寵物豬、獨木舟,以及其他貴重物品,搬到一個名叫凱爾(Kile)的孤立小島;但是艾森的親祖父、以及親祖父的兄弟還留在船上,表明他們不會下船,並要所有的婦女留在凱爾島,等他們找到其他地方可以住再離開。
艾森的獨木舟也有運到凱爾島,但那裡的波浪太大,艾森的家人沒辦法在波濤洶湧的暗礁,讓獨木舟安全下水,結果獨木舟逐漸腐朽,家族的傳統航海技術也隨之沒落。
1979年,艾森和家人來到位於馬久羅環礁(Majuro Atoll)的埃吉特島(Ejit),當時的埃吉特島,還是個擁有許多種植作物的農場用地,所以艾森的住處雖然有潟湖,卻沒有獨木舟可航行了。
當時,埃吉特島的房屋很少,樹木比凱爾島上種植的還多,城鎮也是很小一個;一夕之間,艾森的人生就從自給自足的漁業維生方式,轉變為陸地生活。
艾森必須上小學,艾森有划艇,並且升級成更大艘的快艇,由於埃吉特島與馬久羅的市中心隔著一道暗礁,因此艾森需要有快艇作為上學的交通工具。艾森在學校認真讀書,小學畢業後,升上夏威夷的一所寄宿學校。
夏威夷人驕傲的引導
1987年,舉世聞名的雙體獨木舟浩古利亞號(Hokulea),從紐西蘭航行返抵夏威夷。時年十九歲的艾森,因課堂的關係,得以親眼見到這艘夏威夷人製作的獨木舟航行至檀香山。
他能感受到眾人的歡欣鼓舞,尖叫聲此起彼落,到處都是「浩古利亞!浩古利亞!」的歡呼。
浩古利亞號成為熱門話題。每個夏威夷孩童,都自豪地用彆腳的英文討論著浩古利亞號,文化光榮頓時感蓬勃湧現,艾森因而暗自期許:「我要成為下一個奈諾亞‧湯普森(Nainoa Thompson)。」
奈諾亞是夏威夷人,他向著名的航海大師毛‧皮埃勒格(Mau Pialug)拜師。毛‧皮埃勒格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薩塔瓦爾環礁(Satawal Atoll),1976年曾駕著浩古利亞號抵達大溪地,航程超過2000哩。接下來又在1985至1987年間,進行夏威夷至紐西蘭的來回長征,為期二年。
艾森與夏威夷人處得很融洽,他常和朋友的家人相處,他們都會上教堂,艾森也融入大家。這時期的艾森,瞭解到夏威夷人對於自己文化裡的獨木舟,十分引以為傲。
家鄉使命˙生命契機
讀高中的艾森,來到美國奧勒岡州來就讀,某一天,他忽然彷彿聽見家鄉的呼喚。住在奧勒岡州時,馬紹爾群島人總會提起家鄉馬久羅的Alele博物館,正進行新的文化資產記錄計畫,例如捕魚與編織,艾森剛好有位叔叔在Alele博物館上班,那位叔叔說,博物館員工可以踏訪整個馬紹爾群島。
過了幾年後,艾森的養母身體變得虛弱,艾森便回到馬久羅環礁的埃吉特島,他原本計畫只在這裡度過聖誕假期,畢竟他已結婚並育有一子。
但是,艾森回到埃吉特島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工作機會從天而降,而且還是獨木舟的記錄計畫,工作內容是要記錄一艘大型航海獨木舟的打造作業,這艘獨木舟是為了1992年在庫克群島(Cook Islands),舉辦的太平洋藝術嘉年華而製作。
艾森是在報紙上看到這則徵人啟事後,決定應徵這份工作,但沒有設想自己能獲得錄用。艾森的父親聽聞此消息後,感到很開心,因為如果艾森能錄取這份工作,就能繼續待在埃吉特島,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面試時,艾森被問到他賴以維生的工作,他毫不猶豫並以直接明瞭的方式回答:「捕魚」。面試官對艾森說,星期一就可以來上班了。
一位名叫鄧尼斯(Dennis Alessio)的美國人,是面試官之一,鄧尼斯欣賞並相信艾森;因為其他人被問到賴以為生的工作時,就算是無業狀態,卻還是大肆炫耀一番。只有艾森誠實回答這個問題,雖然艾森也沒有上班,但艾森用「捕魚」簡單道出他的工作,因此鄧尼斯知道艾森說的是實話,所以錄取艾森。
獨木舟計畫─翻新技術˙保留文化
艾森一開始執行的幾項計畫,與鄧尼斯的航海獨木舟記錄計畫有關,艾森與鄧尼斯兩人一組,艾森負責翻譯報告,並且挑選照片,後來夏威夷畫家Herb Kane有把照片圖像畫出來,印成美國郵票。
為了讓年輕人能學到相關知識,艾森也將拍攝的原始影片轉換為紀錄片,而鄧尼斯本來被派去製作獨木舟,但他最後也決定去記錄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
鄧尼斯在工作中,燃起對獨木舟的興趣,鄧尼斯原本是加州聖地牙哥的專業造船師,他曾為一艘醫療用的雙桅縱帆船設計船體內部,並且航行到馬紹爾群島以招募船員,鄧尼斯一見到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就一頭栽進了獨木舟的保存工作,而艾森身為鄧尼斯的合作人員,所擔任的角色就是協助彙整所有資料,同時引進世界造舟新技術。
艾森與鄧尼斯的埃內韋塔克環礁獨木舟記錄計畫進行到最後幾個段落時,鄧尼斯請艾森幫忙協調烏賈環礁(Ujae Atoll)的工作。
這個計畫是要打造一艘航海獨木舟,烏賈環礁獨木舟的記錄計畫始於1994年,並於1996年結束。獨木舟製成後,他們從烏賈環礁航行至瓜加林環礁,再從瓜加林環礁,航行至馬久羅環礁,航程達數百哩之遙。而在當時,對於剛造好一艘埃內韋塔克環礁獨木舟的他們,決定要實際出海航行;而埃內韋塔克環礁地處偏遠,獨木舟設計也較古老,所以他們希望能在設計上更邁向現代化風格。
創立獨木舟中心─教育、工作雙結合
在進行烏賈環礁獨木舟的計畫過程,每天都有許多青少年跑來製作木舟的地方,艾森起初不曉得,為什麼有那麼多青少年來這裡;後來,這些年輕人提到,他們必須通過入學考試才能上高中,沒進高中的話,學業之路也就此終結。艾森與鄧尼斯知道,大部分的少年無法通過考試,因此他們內心,升起執行更大計畫的構想。
於是,在1989年,艾森推出了名為Waan Aelõñ在Majel(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為期六個月的項目,並透過風帆獨木舟,來教導青年學
子們生活與工作上的技能。大約有400多位中輟生、以及上千位年輕的成年人,已經從獨木舟中心畢業,曾在消失邊緣的獨木舟文化,如今,卻成為幾十個外島的島民們生活的核心。
面對龐大的輟學率,艾森開始思考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並成立WAM Program(The Waan Aelon in Majel Program)中心;此中心的目標之一即是提升就業率,因此能幫助青少年習得一技之長、認同國家文化、並同時延續馬國特有傳統,至今艾森仍兢兢業業20多年如一日,對於馬紹爾群島的島民們,有著功不可沒的歷史地位。
艾森與鄧尼斯也在此時開始教育年輕人,縱使年輕人沒有通過高中入學考,或是沒有完成學業,至少在這裡,還能讓這些莘莘學子有學習的空間,並為他們工作之路,開啟機會之門。
不過艾森必須更為穩固這件計畫,不能只當成是一種文化展演,因為青少年在此修習完成後,必須要有工作。因此艾森將獨木舟計畫自成一門課程,提供給其他社群採用,同時擴展至伊拜島的水產養殖。
從獨木舟計畫完訓的青少年,有許多來自外圍島嶼,沒有出生證明,艾森不僅協助他們取得出生證明、社會安全卡、銀行帳戶,還讓80%的學員,找到工作。
資金籌措的新契機
烏賈環礁的航行之旅,開啟了新的契機。湯瑪斯(Thomas Bokin)是獨木舟製作師傅之一,同時也是位航海家,隨著獨木舟趨近打造完成,艾森與獨木舟製作師傅,開始討論實際航行的可能性,他們彼此分享知識,同時青少年也努力製作獨木舟。.
當他們駕著獨木舟航行到馬久羅環礁時,經費已用罄,無法再執行其他計畫。因此,艾森志願投入民間組織「青年健康夥伴」(Youth to Youth in Health)的計畫,他希望把獨木舟加入計劃裡。
艾森從事獨木舟志願服務後,終於獲得認同,一點一滴的小額捐款,慢慢累積,因為他盼望有朝一日,專心投入獨木舟計劃的所有夥伴,都可以生活無虞。
艾森同時也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若在未來的日子裡,有人提起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他希望大家聯想到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艾森˙克倫!艾森覺得,引領獨木舟的振興之路,是他的使命!
貴人幫助─完成不可能任務
有一次,澳大利亞大使請艾森駕獨木舟載他出海,去馬久羅環礁北邊的海峽,他們躺在獨木舟上,大使問艾森對未來有什麼打算,艾森堅定的表示,他要執行「動態資料庫」的計畫,讓馬紹爾群島的人民,不再擔心獨木舟的製作技術可能失傳,而且讓每個人都能擁有獨木舟,也讓每個人都能領會獨木舟的特殊重要性。
大使被艾森執著又堅定的精神所感動,馬上請艾森撰寫企劃書,並直接先給艾森1萬美元。艾森收下這1萬美元,拿錢去參加一個由馬紹爾學院主辦的「土地補助」(Land Grant)計畫,之後這筆錢通過審核,資金可以用來建造一所人字型建築物,並將此作為獨木舟振興計畫的據點。
接下來,艾森說服了交通部,讓他使用一艘吉里巴斯的登陸艇上的空曠空間,搭建茅草屋頂。每個來此參觀的人,都讚嘆艾森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艾森表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馬紹爾群島的年輕人。
獨木舟出海˙乘風破浪
凡從WAM Program結訓出來的學員,除了理解本國文化知識外,更學習到國家的內涵,以及關注全球環境的未來─尤其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獨木舟計畫既已穩定發展,艾森的下個行動,就鎖定在出海航行。艾森現在和獨木舟計畫的結訓學員、以及一位人類學家,記錄傳統航海技術的相關知識。
曾加入獨木舟計畫的年輕人,成為訓練員,而他們現在要學習的,是如何將技術運用在廣闊大海上的長程航行,這是永無止盡的學習之旅。
艾森的夢想是,這些年輕的馬紹爾群島島民,在接受過獨木舟計畫的指導後,終有一日,一定能夠打造大型的航海獨木舟,而且,還要能夠駕著獨木舟,航行在祖先乘風破浪過的海上。
艾森為了實現這份夢想,他與製作獨木舟師傅湯瑪斯合作,單憑傳統航海技術,從烏賈環礁航行,返回馬久羅環礁,艾森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記錄與研究這項極為敏感的資訊。
艾森還有與另一位長者合作,大家都稱那位長者為庫蘭船長(Captain Korent Joel),他也收了艾森為徒。由於艾森近來努力投入這項航海計畫,讓庫蘭船長取得了航海家的美譽,並開始把自身知識傳授給艾森。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艾森向過去經驗取經,除了思考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外,也從中得到對獨木舟的靈感;而其他人也藉由艾森的所見所聞,得以正視氣候變遷,所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現實問題。
大多數氣候專家預測,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使馬紹爾群島於本世紀末無法居住。
由於海平面上升,在馬紹爾群島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一年幾次上漲海洋淹沒人民的家園,沖刷道路和破壞糧食作物超過三分之一,其中大約有25,000馬紹爾群島島民,已經移居到美國,這個數字在未來可能會繼續增長。
而比基尼環礁政府,也已經上訪美國國會,允許島上眾多島民們,能使用核試驗信託基金,來購買土地並搬遷至美國。
重現傳統榮耀˙翻新偉大技術
艾森˙克倫所象徵的,不僅是獨木舟文化,更是馬紹爾群島全體島民的共同夢想;同時,也可以說是,藉由再次駕著自己製作的獨木舟,航行於廣闊大海上,來重現祖先的榮耀。
「有些人認為的獨木舟是過去的事情,但它至今,已經是當地島民2000多年來的生存工具,未來的日子裡,也會繼續以生存工具的形式,在這世界上呈現出來。」因為,能繼續維持島民們的生計,也就是延續傳統文化的開始!
如果馬紹爾的祖先們,開創了如此偉大的航海技術─波駕駛,並經由眾多偉大的科學家驗證,都肯定這項能取代大海中GPS的導航技能,那也許氣候變化並不意味著文化滅絕,也許馬紹爾島民是航海者,而不是受害者,並能繼續利用這項技能航向未知來、並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