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7第2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肌萎勇士-李曉曦(Lee, Hill-Hei)
肌萎勇士-李曉曦Lee, Hill-Hei
【戰勝死神‧畫出希望】
「人生」,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次睜開眼和一次閉上眼的相同經歷,而當中不相同的,大概就是人生。
我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因為與藝術結緣,我註定是一個寫故事的人。我的人生,很崎嶇、很特別、很漫妙、很精彩。
驀然回首,有幸地走過一段藝術人生路,活著真好。特別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姐姐、我的老師、我的親友、我的伯樂……令我自強不息,勇敢地去追逐夢想。
我的筆,生花火,生難忘。
                                                     ─李曉曦
 
    香港教育大學傑出校友李曉曦(Lee Hill-Hei),自幼因「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而肌肉退化,四肢漸凍,長期與輪椅為伍;但他不向病魔低頭,反而展現出無比的勇氣與毅力,向命運挑戰:從陽光小子夢飛翔,到彩色鉛筆下的狂風掃落葉;從劃過原子筆的軌跡,到曾經滄海寫故事;從覺醒的電腦繪圖,到嘴巴想藝術。
    李曉曦,1983年10月6日生於香港,1995年入讀香港培正中學,及後,2001年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修讀美術科,並於2002年憑繪畫作品《伏》獲得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展一等獎。
    2003年畢業後修讀香港教育學院副學士(美術與設計)課程,埋首學習美術設計理念與藝術創作。2006年修讀香港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學系四年榮譽學士課程,主修視覺藝術,並於2008年獲學院頒發張雲藝術紀念獎學金,2009年從香港教育大學畢業。
    非常難能可貴的是,李曉曦以無怨無尤的靈魂飛躍在人間,充滿熱情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他還分秒必爭—用各種方式支撐畫筆,以藝術點燃生命,展現和梵谷一樣對生命藝術的狂熱,更到處現身說法,用生命感動生命,於2015年完成《筆生火花》,成為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的活教材。
    由是,李曉曦化萎為愛、挑戰極限、戰勝死神、自助助人、畫出希望,不愧為「肌萎勇士」,深受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評審委員會的感動與肯定,從全球各界推薦2543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與日本自閉鋼琴達人末近‧功也(Suechika Kohya)、澳洲飛向世界青年拉克蘭‧史馬特(Lachlan Smart)、英國護鵝天使莎嘉鄧契(Sachd Pench)、哥倫比亞和平推手何賽‧米格爾‧所格羅夫(Jose Miguel Sokoloff)等20位全球生命英雄,同獲「2017年第2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本會隨時歡迎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陽光小子夢飛翔
    1989年的夏天,當時曉曦還是個6歲的陽光小子,因為愛湊熱鬧的緣故,曉曦和一群年紀相當的鄰家孩子,跟上了一位大姊姊去學習繪畫。那時候,曉曦做的都是些天馬行空,且帶點孩子氣的作品。
    曉曦兒時的作文總會寫:「我的志願是當巴士司機」、「我喜歡踢足球」等等,於是,曉曦小時候的作品很多都會畫巴士、足球、太空等等……曉曦的創意就此種下種子。
    希臘神話中的九位謬思女神,各司職份,但都是掌管靈感的女神,他們總會抓著藝術家的手,去瘋狂的創作。
    所以,有的藝術家會說靈感一到,彷彿被什麼力量驅使,直到完成創作,才會回復過來。
    曉曦應該也是一樣,被謬思女神「探訪」時,會用盡一切辦法去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
彩色鉛筆下的狂風掃落葉
    2001年夏天,曉曦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一所肢體傷殘的特殊學校修讀會考課程的美術科。
    由於當時曉曦是報考人物寫生及課程習作兩個項目,加上選修美術的同學不多,在美術老師的大力鼓勵及支持下,曉曦有很大的自由去做藝術工作。
    就這樣,17歲,曉曦開始踏上藝術之路。
    從一開始,對美術知識、創作意念、藝術評賞等,曉曦都是零概念的。為了讓自己更好繪畫「人」,曉曦花了很長時間觀察人的比例、輪廓及動態。
    在媒介的運用上,曉曦並沒有刻意去挑選些什麼,一切都很隨意,眼見美術室中有什麼材料,或是手執起什麼便拿來用,而彩色鉛筆是曉曦的最愛,細膩的筆觸表現更是曉曦擅長的。
    前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校長黃婉冰女士表示:「我與各類身罹殘疾的學生一起共度數十年,發現肌肉萎縮症的患者有一種奇怪的生命力,對抗著頑疾帶來日益衰退的體能,總能激起那青年特有的雄心,塑造出一個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
    「曉曦2001年來到甘迺迪中心時,在走廊看見她時,他總是駕著他的電動輪椅,在美術室間風馳著,面上掛著微帶傲氣的笑容,天冷時頸項上常帶著鮮紅醒目或天藍色的頸巾,都不是校服的標準色。」
    「曉曦畢業時即決定修讀藝術教育,很明顯他已選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畢業典禮上看見了他爸媽臉上的欣慰,曉曦眉梢上的滿足,我感到生命的喜悅!」
    隨後幾年,曉曦的足跡與他在生命裡的體驗,已可以在不同的形態中發出感染別人的能量,像是一種立己達人的展現!
    曉曦以生命見證無窮的可能性!
劃過原子筆的軌跡
    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畢業後,曉曦選擇修讀香港教育學院副學士的美術與設計課程,繼續他的藝術夢。
    期間,除了繪畫,曉曦學習到其他有關美術與設計範疇的知識,當中包括油畫、圖像設計、攝影、多媒體製作等。
    對曉曦來說,這些都是令他感到新鮮且好奇的東西。
    由於當時曉曦的手部肌肉開始逐漸退化,導致雙手再難以操縱彩色鉛筆,迫使曉曦要改變一貫的畫風。這一下子的轉變,的確令曉曦感到很懊惱,就似一條沒了鰭的魚。
    幸而,一次上課時曉曦發現了水溶性原子筆,它的出現,再次帶著曉曦回到藝術的旅途。
    前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張炳良教授表示:「2008年初,我出任香港教育學院校長,認識了李曉曦這位學生。曉曦是一位樂天知命、滿有理想、對教育堅毅不屈的男孩子。猶記得他在畢業典禮上得到熱烈掌聲,足見師生及嘉賓對其精神的欣賞及肯定。
    其中,曉曦所撰寫的《電動車的教育路》一書,記述了曉曦的成長印記和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充分展現了曉曦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讓讀者看見一個不一樣的生命。
    我相信每個人無論能力如何,路縱使崎嶇不平,只要像曉曦一樣堅守信念,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挫折,總能闖出亮麗的人生和事業。」
曾經滄海寫故事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峰博士表示:「『能與不能』常根植於我們的腦海,我們常因殘疾人士的缺陷及傷殘,而確定他們的『不能』,認為他們的能力是止於此,即使有不同的協助,其表現也只會是寸進。
    而曉曦給我們的啟示,縱使他有很多『不能』的地方,但如一般人一樣,他也是有『能」的表現。
    關鍵是社會可否給他們給予他們學習、就業及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自信的體驗,掌握獨立能力,回饋社會。」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江紹祥博士表示:「曉曦的樂觀精神不多不少,也遺傳自他的媽媽。曉曦媽媽在照顧兒子方面,可說是無微不至,雖然他終日為曉曦疲於奔波,卻毫無怨言,甚至常常笑容滿面,令大家感受到她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表面上,大家或許認為曉曦身邊的家人、朋友為曉曦的學習付出了很多;事實上,曉曦積極的學習態度及樂觀的人生觀,帶給身邊的人更多的反思機會。
    雖然,未必人人都有機會上曉曦的課,但藉由曉曦的創作,我知道將會有更多人認識曉曦的故事,感受他那獨特的生命力、堅韌不拔及努力不懈的精神!」
執起筆的生命‧畫出了缺陷美
   《筆生花火》編輯蘇梓維表示:「首次見面時,對執起筆的生命‧畫出了缺陷美瘦削的身體印象十分深刻。但更難忘的是家人對曉曦的關愛、無私的付出。
    曉曦父親擔起家庭的一切開支,母親照顧曉曦日常生活、起居飲食,而姊姊則是曉曦最好的朋友,給予無限的支持和歡樂。
    這麼強的家庭關係,在香港實在難求,很多人為了生計,埋首於工作,與家人面對面吃飯,實實在在的溝通機會,少之又少,哪裡還有時間與家人一起到菜市場買菜,為家人準備一頓簡單而溫暖的晚餐?
近年隔代矛盾越演越烈,大家都囤積著不少戾氣,容易動怒,甚至變成誤解。
或許我們都太幸福了,對家人的要求太高,關心太少,有多少人能像曉曦一家人,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互相支持和照顧?」
嘴巴想藝行
    大學畢業後,曉曦加入香港展能藝術會的註冊藝術家行列,以第一身去推動藝術發展,當中包括和一眾展能藝術家交流創作心得、協助傷健機構做藝術教育的工作、走進社區宣揚共融藝術等。
    2012年的某個下雨天,很不幸,曉曦的雙手再也不能畫了,當下,雨點就狠狠地刺穿曉曦的心房……及後半年,曉曦的生活像團爛泥,每天都是行屍走肉的過日子,眼淚卻往心裡流……最後,是曉曦的爸爸把他從泥巴中拉上來,還支持曉曦嘗試用嘴巴畫畫。
    「嘴巴畫」,令曉曦感到最瘋狂的是它的顛倒,因為畫者執筆用的是口、不是手,嘴巴要有如發電機般不停的轉動。
    過程中,沒有前輩,也沒有同窗,更沒有老師。
    話雖如此,曉曦很感恩有爸爸當他的左右手。
    這段路,很挑戰。因為有夢想,曉曦接受挑戰。
 
獎項選列
2002    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展一等獎(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2006    聖誕e咭設計比賽亞軍(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主辦)
2007    「我看教院」散文創作比賽季軍(香港教育學院主辦)
2008    教院萬象圖創作活動優異獎(香港教育學院主辦)
2008    張雲藝術紀念獎學金(香港教育學院頒發)
2009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殘疾學生獎(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頒發)
 
著作選列
2011    《電動車的教育路》(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出版)
2015    《筆生花火》(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出版)
 
展覽選列
2002    「聯校師生展」(香港教育學院)
2003    「甘迺迪中心畢業生展」(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
2003    「甘迺迪.人.展」(香港藝術中心)
2006    「視藝薈萃副學士(美術與設計)學生作品展」(紅磡都會廣場)
2006    「第三屆繪形繪色副學士美術與設計畢業學生展」(香港大會堂)
2009    「時.聚 Hour.Minute.Second」第十五屆四年全日制小學教育榮譽
         學士課程視覺藝術學生畢業作品展(香港教育學院)
2010    「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2010」(香港中央圖書館)
2010    「銘賢書院四代展」(賽馬會體藝中學)
2011    「銘賢書院四代展」(藝林畫廊)
2013    「銘賢書院四代展」(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2014    「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2014」(香港沙田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