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報導> 2013年> 抗癌鬥士 即使怕 也要往前走
抗癌鬥士 即使怕 也要往前走
2013年12月21日 人間福報【記者 李祖翔/專題報導】
2013年12月21日 人間福報【記者 李祖翔/專題報導】
內政部統計,癌症已連續三十一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生署則公布新發癌人數,一年突破九萬人大關,平均每五分四十八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然而,社會上卻有為數不多的抗癌鬥士,不只不畏縮,還樂於分享抗癌故事,鼓舞更多人。
「老實說,我比任何一個人都怕死。我也到現在才知道,活著真好!」以贈送莫拉克風災、日本三一一大海嘯、非洲愛滋兒童村兒童手作「勇氣娃娃」而知名的劉繼華,在今年白色情人節,確診罹患乳癌二期。
在參與點燈文化基金會「生命亮起來」巡迴演講時,劉繼華眼眶泛紅地說:「以前的我很驕傲,一直覺得自己是最棒的,等到發現要失去生命的那瞬間,腦中想的卻是:『可以再有二十年嗎?』我想要每分每秒不停歇地為社會、為人群做事,做什麼都好!」
但是,現在的她,在跟時間賽跑,何時到終點,沒有人知道,醫生只說:「如果有想做的事,趕快去做吧。」就是這句沒有期限的叮嚀,讓劉繼華珍惜每一次生命分享的時光。
面臨病魔打擊,劉繼華內心雖恐懼,卻外表堅強地說:「我是『勇氣娃娃』的媽媽,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我不能倒!我要比別人更堅強,即使化療後,頭髮掉光也要站在舞台上告訴大家:多愛自己一點點!什麼事都是來得及的。」
愛身邊的人再苦也要忍
「勇氣娃娃」的由來,跟孩子有關。原來孩子讀小學時,老師認為他有數理資優的天賦,即安排轉學考試,結果順利考取,卻因插班身分遭到排擠,一味追求分數又使讀書變得痛苦,最後變得不想上學。
劉繼華忙於賺錢、養家,無法分擔孩子的委屈,便製作娃娃讓他握著,說:「鈕釦是勇氣徽章,棉線是勇氣領結,織帶是勇氣腰帶,當你想媽媽時握住娃娃,感受媽媽現在可能滿身汗水和淚水的在做事,或者賣東西,正被主管罵,媽媽和你一樣,再苦也要忍!」後來把照片放在部落格,才意外帶給許多人勇氣。
演講的過程中,劉繼華講到自己的病情時,兒子和老母親都會流淚。劉繼華希望「所有人多愛一點張開眼睛後看到的任何人」,她說,家人就是會百般囉嗦、因為對方生氣而感到內疚,但是過一段時間立馬就忘懷的人。
已經國三的兒子,內心也很糾結,表示:「以前覺得讀書是我的全部,是學生的本分,媽媽生病後才發現,讀書只是一個階段,沒了家人,你什麼都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受,可以想像你擁有一個盆栽,有天發現葉子黃掉了,你急著澆水,可是時間一久,又忘了這件事,當你回過神來,它已經死了。」更簡單的感受,就是「會怕(台語)」。
母子很堅強將人生放下
母子離情依依,感染了許多聽眾,但母子都很堅強,兒子鋪了那麼多感性的「話梗」後,笑說:「講這麼多,只是希望你們今天回家可以多花三分鐘,抱抱你們的爸媽,跟他們說謝謝你!」劉繼華私下都覺得兒子將來會是繼她之後,另一個生命講師。
劉繼華還說,多數人包括她的長輩,講到癌症都是恐懼的,甚至認為是傳染病,計程車司機則以為像心肌梗塞那樣,害怕她在車上過世,因此覺得癌友不容易被社會接納,所以她發願在明年十月、國際乳癌防治月前,製作一千個「勇氣娃娃」送癌友,另外感動大陸愛滋遺孤之父杜聰的善行,也要做一千個給他關懷的愛滋童。
劉繼華認為:「勇敢不是不怕,是即使怕,也要往前走!」她慚愧自己到五十二歲才學會將人生放下,開始助人,但是聆聽她演講的龍門國中校長陳採卿,卻讚她「是讓人感到溫暖的人」,聽眾均給她高度的評價。
蔡博任/獨腎勇士走入人群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自一九九七年設置「抗癌圓夢基金」以來,幫助的就是全國最弱勢的罹癌學生,無論多少孩子還存活世間,十六年至少受基金會支持、讓媒體曝光的生命勇士,就有七千九百八十三人,助學金也讓他們透過學習,短暫忘卻病痛。
今年選出的抗癌學子,都在最弱小的年紀,承受了生命最嚴苛的考驗。其中的蔡博任,基金會封為「獨腎勇士」。
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說,蔡博任今年十九歲,在班上的成績名列前茅──他們總是特別珍惜學習時間和成果,「蔡博任課餘也投身志願服務;對人都是面帶微笑,同學可以從他的身上感到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粗糙乾燥的皮膚下藏有八年多充滿淚水、心酸、衝突與掙扎的抗癌路。」
十一歲因為尿毒病發,母親為了他而捐腎,「彷彿母子同腎,特別感人,但是器官並沒有因為親情而不產生排斥反應,至今他都得施打抗排斥的藥劑。」接著是癌症的摧殘,無數次洗腎、進出急診室與加護病房的日子,但是在病情穩定後,他卻更加走入人群,傳遞希望。
高血壓、貧血、嘔吐、皮膚乾癢、呼吸困難、心室肥大、抽筋,這些後遺症時時折磨著他,可是他卻珍惜能張開眼睛的每一天。不只在班上擔任小老師,鼓勵同學,也到瑞豐護理之家當義工,陪長者談心,甚至以自己的血液透析經歷讓其他病友勇敢面對生命。
胡逸庠/傷心做鐵鎚打造毅力
全台年紀最小的骨癌患者,現在則是高中三年級的「文學小博士」。
胡逸庠自六歲起,已接受過十次手術、六十九次化療和三十次放射治療,脊椎的壓迫更造成肢體障礙,住院期間甚至歷經抗癌摯友相繼病逝。整個國小生涯,躺在病床上的日子比上學的天數多,但仍努力向床邊老師求學,讓自己保持好成績,二○○八年榮獲了總統教育獎。
他的詩詞傳達了抗癌歷程及對重生的期待:「傷心化作鐵鎚,為我打造出如鋼鐵般的毅力;痛楚有如汽油,助我燃燒生命,在自己與他人心中發光發熱;困惑猶如迷霧,混亂我的思緒,但我擁有陽光的個性,把一切霧氣蒸發殆盡……家人就像鐵釘,讓我那嚮往痊癒的決心更加鞏固。我只是一只擬好草稿的畫布,等待一切人、事、物幫我上色,如今在心中已有了一幅曠世鉅作,只剩增長它的歷史性,醞釀他的成熟度,等待公諸於世的時機。」
謝奉圜/延續眾人給她的愛
相對蔡博任的獨腎,「獨眼」謝奉圜一樣不好過。都說視障者在音樂領域有天賦,但謝奉圜靠的是天賦還是毅力?
出生兩個月,謝奉圜罹患眼癌,一歲大摘除了右眼,三歲診斷出中重度聽覺障礙,開始每周接受視力治療、聽力訓練、定向行動和職能、物理等復健課程,此外,她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十隻手指常常裂傷、起水泡或脫皮,不能直接觸摸物品,因此在學習路上,她還成了發展遲緩兒。
右眼失明、左眼剩零點零五的視力,看書、寫字都難;聽力障礙讓她連電腦合成的語音都無法辨識,無法靠有聲書增廣見聞;皮膚炎更使點字輔助成了空談。不過,她讀普通班,會彈鋼琴,參加過音樂比賽,常參與公益活動,更將留了十多年的長髮捐給癌友,未來她還想成為一名社工,將她所受到眾人給她的愛的力量延續下去。
十大抗癌鬥士/感激單純小快樂
台灣癌症基金會近期也舉辦「第七屆十大抗癌鬥士」選拔,吸引一百三十四名癌友參選。最令基金會企畫主任閔芳駒印象深刻的,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個案管理師陳靜儀。
她說,基金會在關懷癌友時都會與醫院癌症資源單一窗口合作,陳靜儀既是癌友,又是一線工作者,更能體會病友心情,「我們看過很多度不了難關,放棄治療的人,但有了陳靜儀,能度過的人就會變多。」
陳靜儀自述,孩子還小,上天給了她很大的考驗,但她勇敢接受治療,更為愛預立遺書:「若有那麼一天,請先生一定要另找個好媽媽照顧兒女,希望他們長大後不要忘了媽媽的愛。」
開始學習承擔生命
其他鬥士的故事同樣發人深省。四十一歲罹患肝癌的何清全,無法接受這麼年輕就罹癌,「我不知道抗癌重點在那裡,也不知道要找抗癌經驗的前輩指點方向,更不知道癌症生活如何面對,對抗肝癌是如此陌生、無助與痛苦。」
他不敢聲張病情,在生意場合依然強顏歡笑,默默陪伴抗癌的太太,頭髮白了許多,然而,如何為兒女規畫他剩餘的二到三年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夢魘清醒,開始擬定抗癌戰略:「訓練家人在失去我後,有能力獨立自主。」全家人動起來,不斷學習承擔生命。何清全現在還是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病防治宣導和關懷義工。
四十八歲在台英國人賴澤睿,兩年前確診罹患血癌,原本個性樂觀的他,喜歡參加鐵人三項運動,現在一樣以正向態度迎戰,他說:「我原本就是樂觀享受人生的人,只是現在我更珍惜一切。我發現連很單純的小快樂,都比以前要感激得多。」
賴澤睿體會到人生應該吃對的、睡要飽、常想好事、活得痛快、多幫助別人以及講好話,讓周圍的人開心,也因為需要大量輸血,他才發現常常捐血的台灣人民真的好有愛心。現在他還經常回醫院拜訪病友,讓他們看到,抗癌這場戰爭是贏得了的,「他們都非常驚訝罹癌的我,還可以繼續參加鐵人三項!」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